北京建科源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羅經理
手機:13811071710
電話:86-010-53006606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大街北京ONE五號樓1單元2501室
日前,北京日報全文刊發《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指導意見 》。根據意見,北京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其中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技術、選擇性還原等脫硫脫氮關鍵技術、PM2.5和臭氧主要前體物聯合脫除技術等。到2020年北京將培育10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具有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培育100家左右營業收入超過十億、在國內細分市場的節能環保骨干企業。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決策部署,加快本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節能減排和民生改善,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da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書ji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和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工程為依托,把首都豐富的節能環保創新與服務資源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做優節能產業,做大*環保產業,做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做強節能環保服務業,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創新“策源地”、裝備“者”、服務資源“聚集地”和市場應用“示范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依托首都科技資源優勢,堅持發展,強化產學研用結合,著力突破一批節能環保領域關鍵技術,研發重點裝備,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提升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
堅持需求拉動。營造綠色消費政策環境,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深入實施節能環保重點工程,釋放節能環保產品、裝備、服務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有力拉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用改革的辦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政策機制,強化監督管理。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本市節能環保產業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對首都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取得重點突破,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競爭力的裝備和產品,建成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創新型公共服務平臺,節能環保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培育10家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具有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培育100家左右營業收入超過十億、在國內細分市場的節能環保骨干企業,帶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優勢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質量效益穩步改善。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重點企業盈利能力穩步增強,核心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
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節能環保創新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有力支撐本市傳統產業綠色化技術改造。本市節能環保技術轉移和服務輸出的溢出效應充分顯現,對全國其他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二、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一)做優節能產業
鍋爐領域。推進清潔燃燒與余熱余壓利用技術突破,積極研發蓄熱式低氮燃燒裝備、新型鍋爐系統設備,加大應用推廣力度。
節能電機領域。提高電機設計、匹配和關鍵材料、裝備,以及特大功率高壓變頻、無功補償控制系統的技術水平,推廣應用軟啟動裝置、無功補償裝置、自動控制系統等。
能量系統優化領域。加大工業領域的系統節能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系統節能綜合解決方案。聚焦供暖、空調制冷、用電和圍護系統等建筑節能領域,發展智能控制和能量回收等新型技術。
(二)做大*環保產業
水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電子、醫藥、食品加工等工業行業廢水處理核心技術,以及工業園區廢水深度處理技術、水體生態修復重建技術等。加快污水脫氮除磷深度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等精細化處理技術關鍵組件與設備研發。鼓勵低壓納濾膜處理、生物膜處理、海水淡化等技術轉化和示范應用。提升水務工程建設集成服務能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大氣及噪聲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技術、選擇性還原等脫硫脫氮關鍵技術、PM2.5和臭氧主要前體物聯合脫除技術等。研發新型大氣污染物監測儀器、汽車尾氣處理裝置等設備。開發新型吸聲、隔聲、隔振、減振材料,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高鐵、道路、飛機噪聲治理及建筑隔聲防護綜合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固體廢棄物處置領域。重點發展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技術,研發垃圾焚燒關鍵設備。加快危險廢棄物非焚燒處置技術創新,提升飛灰、醫療廢棄物綜合處置能力。推動形成固體廢棄物“收運處一體化”服務體系。
土壤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領域。提高土壤污染診斷水平,增強風險識別、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風險管控能力。提升農田土壤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快速檢測修復技術及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數值模擬技術水平。發展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重金屬穩定化、垂直柔性防滲、原位熱解吸等技術。加快污染場地、礦山、地下水修復和垃圾填埋場整治新技術推廣和應用。
(三)做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可再生資源逆向物流領域。開展新型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以電器電子產品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回收利用廢棄物范圍,推動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不斷提升規范回收率。推動搭建生產、回收與處置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管理平臺,鼓勵企業研發和推廣基于物聯網的再生資源收運系統。
資源再生與綜合利用領域。發展報廢汽車和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智能拆解和拆解物自動化分選技術,報廢動力蓄電池、廢碳纖維材料等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技術,以及廢舊塑料的改性改質、餐廚垃圾的低成本資源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研發相關裝備。
(四)做強節能環保服務業
能源管理綜合服務領域。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支持開展節能咨詢、評估、監測、檢驗檢測、審計、認證等專業節能服務。引導節能服務企業拓展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綜合服務。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領域。以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進一步明確第三方治理項目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鼓勵重點企業、工業園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
環境保護綜合服務領域。加快發展環境建設規劃、工程設計、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認證評估等專業服務業態。積極研究環境監測整體方案,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引導大型環保企業向設計、施工、維護和運營等一體化服務模式發展,提升企業環保服務總承包能力,培育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
三、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一)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機構,支持節能環保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機構。支持重點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帶動相關技術和產品應用,鼓勵企業開展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環境監測和治理。
(二)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開通確權綠色通道和維權快速通道,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相關*,培育節能環保領域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推進*(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鼓勵企業創新應用節能環保重大技術裝備。組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篩選一批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建立節能環保科技成果庫和轉化項目儲備庫,促進成果轉化。
(三)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現有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檢測認證機構等資源,推進建設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共享、檢測認證、成果展示等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國家ji雙創示范基地帶動作用,建設專業化節能環保眾創空間,鼓勵各類創新主體聚焦節能環保領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完善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做好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銜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催化作用。
四、擴大節能環保市場需求
(一)強化重大工程需求牽引。鼓勵用能單位加快開展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壓縮空氣系統改造、供熱系統節能等節能技術改造,推動*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進水氣土領域環境治理、危險廢物處置等環保重大工程建設,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環保技改升級,擴大環保產業有效需求。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運行管理標準,其中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達到二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既有建筑實施綠色改造。結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機場、2022年*和冬殘奧會場館建設,促進節能環保技術、產品和服務示范應用。
(二)著力引導綠色消費。倡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實施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全民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知識普及、宣傳教育、行為引導、*創建等主題活動,在家庭、社區、政府機構、賓館、飯店、企業、園區等深入開展節能減排行動,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產品,激發綠色消費市場活力。
(三)完善綠色技術產品推廣機制。完善節能低碳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完善政府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擴大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范圍,不斷提高節能環保產品采購比例,到2020年,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90%以上。組織實施能效、水效、環保行動,健全完善指標及動態更新機制,推動實施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和監督制度。
五、營造公平開放市場環境
(一)完善政策標準。健全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政策,嚴格節能環保執fa,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健全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一批能效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產品標準中的節能環保技術要求,充分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技術改造。
(二)加大市場開放力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各類節能環保企業資質認定和特許經營權制度的相關保障。進一步加大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置、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市場開放力度。
(三)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嚴重違法失信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機制,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公示企業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財政和價格政策支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節能環保領域科技創新及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企業綠色化技術改造等方面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落實國家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和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優惠等政策。深化水、電、氣、熱等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結合產業政策落實好差別化、限制性、懲罰性價格政策。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不斷完善垃圾、污水處理等收費政策。
(二)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綠色信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碳排放權、排污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特許經營收費權等納入貸kuan質押擔保物范圍。強化直接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推動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有效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探索發展綠色保險,研究開發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保險產品。
(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企業開拓市場,推進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走出去”,通過并購、組建海外分公司、承包國外工程、構建境外營銷體系等方式參與競爭。積極引進并消化吸收*技術和管理理念,主動參與節能環保標準制(修)訂,推動重點領域標準與標準接軌。
(四)加快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支持節能環保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人才。依托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人才計劃,加快吸引節能環保領域杰出人才來京創新創業。
來源:北京日報